2016年初,北京迎来近几年来少有的极寒天气,全国多地的气温也都创下历史新低。如此严寒的气候,依然阻挡不了“互联网金融助力减贫”调研组一行7人的前行脚步,他们分别由社科院专家、媒体记者及专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翼龙贷的工作人员组成。
调研组走访了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的多个旗县,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去了解当地的农民借款人在获得翼龙贷资金支持后的项目经营情况和实际诉求。调研组通过亲身走访及实地见闻,将向大家陆续呈现互联网金融在助力农村减贫方面起到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会让更多人了解到翼龙贷投资人资金的具体流向。
系列报道五:一个蒙族牧民儿子的“返乡”故事
刚刚返乡的哈斯·比利格(左一)准备开车带着父母买年货
哈斯·比利格就读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面对镜头,这个草原走出去的大学生显得很安静,话虽然不多,但骨子里已经有了新思潮。
父亲阿拉塔在宽阔的养殖场里劳作
阿拉塔一家曾是典型的牧民家庭,每年都要逐水草而居。6年前,为了儿子的前途,阿拉塔一家从游牧走向定居,扎根在了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大板镇。对于阿拉塔这样的牧民家庭而言,供养大学生实属不易:“儿子考上大学后,每年的学费、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要一万六七(元),现在总算熬过来了,今年他就要毕业了,工作单位也提前找好了,我们老俩口更有盼头了。”
阿拉塔的命运与这家养殖场息息相关
阿拉塔一家的蜕变,归功于他们的吃苦耐劳,也与他所在的养殖场密不可分:“我们家没有其他收入,都是靠在这里打工挣的钱,供养儿子上学。”但阿拉塔不知道的是,他们的 “蜕变”曾一度面临“夭折”的危险。2014年8月,因为种种原因,阿拉塔所在的养殖场突然面临断粮之危。
回想养殖场的心酸之路,主人王喜才陷入沉思
“这些羊,眼看还剩3个月就要出栏了,只要撑过这三个月,就能有个好收成。”王喜才把各个银行都跑了个遍,但就是没人愿意贷款给他,“说我没有抵押物,要想贷到款还必须得先建个交易场所。”
“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翼龙贷帮王喜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喜才和调研组在养殖场
王喜才说,他向翼龙贷提交借款申请时,其实也没抱什么希望,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刚过两天,翼龙贷的家访人员就开始上门调研,并与他不断进行沟通。不到一周时间,贷款就下来了。
顺利度过难关的王喜才
正是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王喜才的养殖场度过了断粮之危,并不断发展壮大。而阿拉塔一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养殖场主人王喜才(右一)和阿拉塔夫妇一家合影
和阿拉塔夫妇一样,22岁的比利格也是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个故事。当调研组问他如何看待翼龙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时,他说会把这次的“返乡”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帮助像王伯伯这样的好人。”比利格说,“以后有能力了,我也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温暖。”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欢迎光临 翼龙贷论坛 () | Powered by Discuz! X2.5 |